查看原文
其他

登陆Pinterest并走红|一座美到窒息的历史博物馆!

肃画 TransAxis设计坐标 2023-02-19




在学习建筑的路上

你是否踽踽独行

我们想分享

和你聊聊有趣的、不为人知的

小故事



本文部分文字图片取自于公众号:

ADWANGStudio / ADWANG小教室

以及对于肃画的采访文字整理

并获得作者肃画授权

————————————————


嗨喽,又到了和大家见面的时间了!

本期文章的开始,小编先为大家献上三张精彩大图!



经常上P站的朋友们不知道对上面三张图是否有印象,反正小编第一次在Pinterest上看到,就被这丰富的几何空间关系、细腻的材质表达、恰到好处的灯光氛围所深深打动,二话不说就收藏到自己的便笺中;另一位小编看到立马说:啊!图片好好看,我要当手机壁纸用!当时小编还在思考,如果能找到设计师本人并约稿那该多好啊!


万万没想到,世界就这么小!


一周前,有一位“热心读者”前来投稿,不过由于内容可能涉及广告性质,小编就有所犹豫没有答应,然而这位“热心读者”说:“我还有一个投稿作品,保证你们一定会约稿的!”嚯!好大的口气!直到作品发过来我们定睛一看——这不就是p站上小编钟爱的那几张图吗!兴奋之余,小编立马就向这位“热心读者”发出约稿邀请,于是就有了今天这篇文章的诞生。


下面一段视频为大家更为生动详细地展示这个作品从方案到模型制作到成果展览的经历,可谓精彩至极!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z0342v0cbg2&width=500&height=375&auto=0

在和这位“热心读者”的深入交谈中逐渐对其有了更多的了解认知,设计师名叫肃画,央美本科09级建筑系学生,在玩人人网的年代也属于网络红人了,不过近些年在搞一些自己工作室的东西,比较低调。因此肃画在问小编有听过自己的名号没,小编一脸茫然(尴尬)。


在和肃画的交谈中,发现这个人对建筑有着痴迷到癫狂的热爱,用疯子、偏执狂、强迫症、狂妄、话痨等词来形容他最贴切不过,这种迎面而来的锐气小编感觉也许在王澍或者NBA球员科比的身上才能感觉得到。当然一个人的自信骄傲最大的支撑来源于自身的实力,肃画也曾经在小编特别钟爱的Penda事务所实习过,顿时更让小编对其充满着好奇和期待!那么本期我们也邀请肃画为大家展示其毕设作品“天津历史博物馆”的来龙去脉。然而仅仅是作品展示还不够,为了让大家能够更为深入地了解这位“远古神兽”,了解那个时代建筑系学生都是如何学习建筑以及对建筑的思考与理解,我们在文章的后面也首次开辟了专访栏目,为大家近距离展示这位“偏执自大狂”的个人风采。


天津历史博物馆

建筑师:ADWANGStudio

设计团队:肃画

项目地址:天津

项目性质:博物馆文化建筑

面积:景观25000㎡,建筑20000㎡

项目时间:2015.03-2016.03


博物馆外景

博物馆外景

博物馆应当是一个思考的空间。形产生于组织和建造方式,所谓物质形体就是由多个面围合组成的,从外部看,人们看到的面的组合就是形体,从内部看面的组合就是空间。

场地手工模型

场地手工模型

场地手工模型

场地模型拼合示意


基地|

项目位于天津市西开教堂地块,为天津市区重点规划区块之一。西开天主教堂位于天津市滨江道商业街的南端,是南京路高档商务区的核心,是天津著名的地标性建筑。多年来,市、区有关部门非常重视西开教堂的周边环境问题,但因历史遗留问题较为复杂,始终未能改善。

场地城市区位地图

天主教堂


背景|

1860年起,各国开始在天津陆续建立租界。该分析针对各国租界面积、占领河岸线长度和统区人口数量,同时对各国管辖期代表性建筑风格进行汇总。借此表明天津城市建设中外杂糅的历史背景,也为展厅主题设定提供依据。


 

空间研究|

这是一个从内向外推导而成的设计方案。天津的近代史,基本是中国人与外国殖民者的历史,所以天津的文化也具有杂糅交错的特点。本方案尝试把这种抽象的历史文脉用建筑的空间语言表达出来。我把展示空间分为八个展区,展示天津近代史的八个部分,然后以一个双螺旋的流线贯穿八个展厅。人流从地下一层进入博物馆,螺旋交错而上,到顶层交换,再螺旋而下。同时,不同展厅之间存在内容上重叠相关的部分,比如“城市”和“建筑”两部分,那么我就在空间上把它们上下贯通,形成吹拔空间。所以,这是一个形式(螺旋交通和平台)和功能(不同的展示内容)紧密相关的设计。

中庭空间几何研究


几何原型|

我从一个雕塑得到灵感,提炼出基本的几何单元,然后层层推导,让它发展,进化,生长为一个中庭空间。当然,这是一个建筑,所以我从一开始就以一个过道的尺寸,即1.4米作为一个人的基本尺度,来开始整个方案的推敲。

中庭空间的写实模型渲染表现

 

中庭和立面的对应关系|

立面的褶皱形态是中庭几何原型的放射线,所以,每一层的立面跟相应的中庭都是一一对应关系。这样整个立面用的是同样的设计语言,却表现出各不相同的形态。除了形态上的相关,立面的交错开窗可以让站在广场的人,看到内部中庭的结构,从而形成视线上的通达。最后,这样褶皱的玻璃开窗都是朝着地面,可以有效避免眩光,让进入博物馆的光线都是二次反弹射入的,使展品得到保护。

外立面局部大样

外立面节点构造图

节点模型

核心中庭的设计,兼顾了一个双螺旋的交通流线,和逐层旋转的观景平台。它们以斜柱和墙体支撑一根结构圈梁,层层累积。同时也是一个结构体,为四周的楼板提供支撑。 

 

景观设计|

整个景观的设计概念是流水冲击出的大地。整个场地是一个整体的褶皱的大地,一方面呼应建筑,植被由地面起伏上升,形成景观屋顶,一方面从场地到主入口广场开始,一系列景观平台逐级展开,最后来到了兼具室外展厅功能的下沉广场,同时也是建筑的主入口。场地南面设计了微地形的景观节点,为周边居民提供休闲场所。

 

场地北面,在博物馆和基地原有的教堂之间,设计了一个景观带。它们是最高处2.5米的人造坡面,呈南北分布,其中点缀大型乔木,为新老建筑之间形成一个有节奏的景观带,对人的视线有东西向的阻隔和过渡,同时又达到南北向渗透人流的目的。

总平

地下二层

地下一层

首层

二层

三层

四层

长剖

短剖


小编点评


看完整篇介绍文章,小编被这种带有古典匠人精神并具备现代创作转译能力的作者大大圈粉——整个设计干净利落,其中庭空间通过类似于几何图解的方式构思并表达,极具西方建筑师如彼得·埃森曼所谓的空间智力游戏的图解设计思维。建筑室内空间有一丝路易斯·康的混凝土庄严肃穆之风,却不失UNStudio在数学几何控制下的优雅曲线之美,可谓贯穿古今并集大成之作。建筑图纸的表达简洁而又庄重,每一根线都有其存在的位置与道理,少了花里胡哨的炫技嘈杂之声,更能体现出一位建筑师应有的绘图基本功力。看到博物馆的室内效果图,仿佛能身临其境地体验到内部空间的静谧和神圣感,游客拾级而上浏览重溯着天津的历史发展,这一刻,没有人说话,空气中弥漫回响着的是那历史巨钟时光倒流发出的滴答声。


相信很多读者到此刻仍然意犹未尽!是的,仅仅是对作品进行表达阐述还远远不够,我们更多的是想知道肃画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对设计是如何理解,如何态度?以及这个作品的诞生究竟有哪些不为人知的血汗经历?那么这些问题的专访回答对大家而言都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我们不仅要知其然,更需要的是知其所以然。那么下面我们会从两大板块对肃画进行专访:一个是关于个人的基本状况的提问,一个是关于本次天津历史博物馆的提问。



关于个人




肃画

ADWANG小教室创始人,总监导师

 

ADWANGStudio创始人,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有建筑、景观、室内、平面,多专业学习和实践背景。在校期间,任世纪互联内刊的美术设计总编(为期两年),任鸣鹤雅集&嘉德春拍展览主创设计师,任微信号“做饭儿”首席摄影师。曾先后实习工作于先锋事务所DUO和penda。其作品在Archdaily/gooood等各大国际建筑媒体发表。



Q:请简要介绍一下您自己?


A:肃画,这是一个用了八年多的名字,现在一般除了父母,身边朋友都会这么叫我。我个人的关注点和经历比较丰富,恩,松散的另一种表达。我会介绍说自己是设计师,包含了建筑,景观,室内,平面,又会说自己是自由摄影师,甚至我还会开玩笑说我是半个厨子。同学说我是斜杠青年,我是了。


我的名字

秀一波厨艺

我的瓶瓶罐罐


Q:你觉得相比于传统建筑院校,美院体系下的建筑学教育对你带来了哪些不一样的特质?


A:相对来说,美院教育有一定的自由度,野蛮成长的机会多一些吧。哈哈,母校不就是那个自己一天可以骂一万遍,别人不可以骂一次的地方么?所以其实吐槽的地方肯定也是有的。然而,对我个人而言,我觉得能来美院是一份幸运。首先美院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这里每周有很多专业讲座,各种大师和泰斗级的人物,可以有幸瞻仰。美院的学习氛围很好,如果你肯努力,身边也会有肯努力的小伙伴可以相互鞭策。还记得大二时候做结构模型,三天两夜不睡觉,身边也有同学一周只睡了四五个小时的。


@肃画


Q:你最崇拜的建筑师及原因?

A: 喜欢的建筑师其实有很多,随着自己的成长,和对设计的理解,喜欢的建筑师一直在变化。UN应该是少有的一直不变的心头爱吧。至于原因,首先我肯定不会喜欢方盒子了,个人又比较喜欢曲线,曲线属于上帝不是,相对来说,UN的方案比较能体现出一种克制的美,可控的放纵。 


@ZVE Fraunhofer Institute / UNStudio


Q:在一个设计项目中,你所看重的是哪一点?一般入手与构思的思路又是如何的呢?


A:  我看中的是整体性。我现在创立的ADWANG小教室,平时带学生的时候会强调做设计要整体思考,建筑,景观,室内一起做。设计师应该关注的是空间,而不是画那么几张图。比如现在,我的实际项目以室内设计为主,我在画一张平面草图的时候,其实空间里面的软装,光线,材质就已经设计好80%了,所以平时的大量积累和生活中加强对美的敏感度比较重要。


@肃画手绘作品

很多时候,我们知道一个道理只需要几秒,要做到却需要一辈子的努力。“整体性”的概念最初是在学习绘画的时候接触到的,当时年纪小,画的东西老师总说“还不够整体”,一次,两次,多次之后我就很困惑又不知如何是好,后来请教恩师尹传荣教授,回道:“整体的问题是伴随一个画家一辈子的问题……”后来我就释然了,并豁然开朗。后来直到开始做建筑设计,才有更深的理解……


@肃画手绘作品

@肃画手绘作品


Q:如果说不同设计师都有不同的风格,那么你的风格又是什么样的呢?


A: 真正的设计师不谈风格,恩。我只专注于做好的设计,在世界范围内都拿得出手的设计,这就是我所追求和努力的方向。



Q:你觉得和众多建筑师相比最大的不同或者说特点是什么?


A: 我是个偏执狂,其病症特点表现型为:我理解不了为什么做一件事可以做不好。在有些时候会让身边的朋友或者合作伙伴感觉我很强势,甚至是莫名其妙。我会争取把一件事做到最好,做到力所能及甚至不及的最好,对得起自己的时间,也对得起甲方的信任。比如我现在在做的一个室内项目,是一个人负责概念方案,施工图,软装设计,软装采购,施工现场指导,甚至最后完工后拍照。从把控一个方案的大体材质,到挑选一个洗手液的瓶子。项目找到我的时候我都会先声明:我的甲方只有选择权没有决定权。如果对方同意我们可以见面谈谈,如果不同意大家就不用浪费彼此的时间了。然而,其引申意义在于,我会充分倾听甲方的所有诉求,然后尽全力提出最佳解决方案,做出高于甲方预期的作品。


正在施工的项目图纸


Q:你自身没有出国留学经历,但是设计无论是理念、手法还是表达方式都仿佛受过西方建筑学教育熏陶,同时你们ADWANG小教室辅导出的学生,已经遍及美国,英国,澳洲等地名校,那么你对于当下建筑出国留学热潮你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A: 我当时没有选择出国进修其实是很现实地权衡了经济因素,不得不放弃了这条路,多少有些遗憾,到30岁的时候我会重新考虑,要不要再给自己充充电。


中国的学生往往缺乏独立思考。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一路走来,又看着身边的人出国、考研、工作,一直都是被“大流”推着走,看着别人做什么自己就做什么,却很少想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出国是为了学知识么?是为了学技术么?其实不是的,十几年前,你不出国确实是一叶障目,大部分世界领先的知识你都接触不到,但是现在时代不同了,我们不是必须出国才能获得知识,各种资料分享到处都是,网上可以方便点击名校公开课的视频,甚至更扎心的现实是,你学到的最顶尖的知识和技术因为中国的工业化水平不够,往往回国之后却无用武之地。

 

那么,出国的目的是什么呢?在我看来主要两点:


①拓展视野,感受文化的差异,站在另一个角度审视自己的国家和曾经的自己。出国毫无疑问是对自己的投资,个人的提升才是最主要的目的,在如今全球顶尖高校都被中国人占三分之一的时代,出国真的不是给人看的,不是去镀金的。


②拓展朋友圈,这一点很实际,甚至有点儿功利。如今的社会,你的能力决定了你做事的程度,而你的人脉决定了你的机遇,所谓名校,并不是老师多牛,教的多好,而是有一个很好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你可以认识各种跟你一样优秀的大牛。更重要的是,在未来拼搏的道路上,可以有更多优秀的同伴和前辈携手共进。



Q:看到你的工作履历中曾经就职于DUO和Penda事务所,能为大家讲一下在这两家先锋事务所就职时的感受吗?


A: 首先,我都是在两个事务所还只有三五个人的时候去他们那实习的。


在DUO的经历只能说是去打酱油的吧,大二时候还不太懂事,实习期也比较短。不过可以说其中一件轶事。当时我去申请实习,发了封很不正式地邮件,自我介绍说我是大二学生是否可以申请实习。同时另一边,看到他们事务所的实习生当时在一个群里发的招聘,然后我就联系上了他(后来变成可以一起扯淡的好基友)。对方让我发作品,我发了一个刚结束的课题的手工模型。后来就被通知去面试,面试时候姜龙(我们称龙哥)对我比较赞赏,说这个模型他大二时候肯定做不出来。这之后我回学校才发现邮件里面的招聘要求:“我们只招大三以上的”。也就是说,他们不知道那是我发的邮件,然后破格用的我。后来我申请去蓝天组的实习,龙哥还帮我写了推荐信,虽然我之前只是打酱油的,哈哈,感激。

@肃画大二时候:4S店设计物理模型

在Penda最让我受益的是跟他们老大Chris的聊天,虽然我本人英语很一般,因此也一直很惭愧。但我看到的是一个从Zaha studio出来的大神,我把他本人当时我能找到的作品都研究了一遍,包括看他起初的作品,理解他的追求,和关注他后来的发展,并因此受益良多。男生在大三之前都在追求形式,各种炫酷拽,喜欢复杂的,别人搞不了的。我现在也会告诫学生:你现在喜欢做复杂的,酷酷的造型,其实是因为你没能力做简单的,这句话初看,貌似与常识相背离,其深层意思是,因为你的方案做不深,所以只能在表面做加法,做堆砌,去吸引别人眼球,去体现你的工作量。设计师会做减法了,会克制了,才是真正的设计师。只会做“帅”的东西,终究是个孩子。回想当时实习的时候,看到一个喜欢的方案给Chris看,他只是摇摇头,一句:Too much。


汇报之前,在万科门口老大给我拍的


然后我再说一件轶事吧,当时我以为Penda的那些图的模型是手工模型,我想这么小的事务所,模型这么认真,恩,是个不错的事务所,然后我就去了——然后发现被骗了,哈哈,那些模型都是渲染的,而他们当时最精彩的模型应该是我去了之后手工做的。


Q:从学生时期到工作再到自己成立工作室,你有什么宝贵的经验想和众多莘莘学子们分享的吗?


A: 啊,说这个太早了,我现在并没有做出什么成绩,顶多还算是小强吧,设计这条路不好走的。前几天有学生咨询,我甚至直接说,你还是转行吧,设计还是需要一点天分的。这个话不是针对她的作品说的,而是她整个思维状态。所以貌似听起来残忍,其实我真的觉得自己在做一件好事。建筑设计这条路,艰辛是肯定的,记得当年我们学校一个沙龙,嘉宾包括梁其伟等近十个人,大家聊天的结论是做建筑很难做成百万富翁,可能有两条路:一,你嫁个富婆;二,你本身是千万富翁,然后你做建筑,可能你就变成百万富翁了。设计这条路,有太多理由,太多借口可以放弃,如果内心没强大的执念驱动,一定走不了多远。

 

是不是有点跑题了,那么说回我自己。去年年底《住艺》采访我,也问了我同样的问题:“你身边这样毕业没多久自己单干的人多么?你为什么走这条路?”我考虑了两秒回答是:因为觉得自己比较屌吧。其实当年毕业的时候15年正是整个行业最低谷的时候。我本来的想法是把北京我想去的事务所都得罪一遍,然后自己单干。后来我第一份工作,真是非常不顺心,说是公司在注册需要两个月手续齐全,到我半年离职的时候也没签正式合同没上五险一金。然后起初面试时候承诺的薪酬,三个月所谓试用期之后也不兑现。每天工作到十点有时候凌晨两点半下班,单休,甚至不休。管理混乱,每天晚上六点之前的活全都白做,老板能力弱脑子乱,总之我坚持了五个月,实在再也找不到坚持的理由了,果断辞职。恩,我看看我这么吐槽我上一份工作还有哪个公司以后敢雇我。


@肃画大三时候:央美校园入口设计分析图


那么我的初衷就是:让自己的设计落地。不想在那画画图,设计做的天马行空,很大尺度,但是其实根本不知道建筑是怎么一回事。所以我现在在做的基本都是技术积累,格物致知,一个项目当十个项目做。我相信,把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就是成功。比如我现在知道十几种地暖做法,且仔细对比过各种品牌的不同材料。每个月花1000多买书,花1000多买各种材料样块。各种电器的各种品牌的各种型号,都会研究一下。这,大概就是人们说的神经病吧。之前旅行也都是去看各种建筑,有人说“那些相机向上拍的都是建筑师”,不无道理。



关于天津历史博物馆


Q:博物馆一般是建筑师最钟爱的设计类型,因为很能够体现出其对于建筑形式、精神与空间等关系的把控力。而该设计没有像普通的设计流程一样,先从场地关系塑造造型,然后再深化内部空间,而是从内部入手并辐射至外部空间,对此你是怎么理解这样的逆向工作流的?


A: 这个一部分原因其实我上面有提到,我这里重申一下吧,我个人坚持的设计理念(虽然不喜欢用这个词,但是也找不到别的词表达)主要有三点:

 

①,建筑,景观,室内,是一个整体,要一起考虑。做设计其实是在建立一个系统,设计师要去平衡一个项目当中的所有因素,有点像一个导演。

②,建筑师对整个方案要有全权的控制力,反过来,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应该勇于多承担一份责任。

③,设计的本质是解决问题,包括但不限于——形式、功能、或者是美学上的问题。


①贯穿我的教学当中,②③贯穿于我的实践。

 

那么博物馆这个项目,当时设计的时候我自认为,炫酷拽的造型我都玩腻了,没难度,所以我尝试去做一个不是仅仅看起来造型夸张的形式,而是一个真正“耐看的建筑”那么我当时参考了UN的奔驰博物馆,蓝天组的一些项目,康的建筑,和王耀华的UN老大带的那个课题。我不知道如果我不说起源,有几个人能看出我的研究,之前这个作品有发表在某网站,看到下面评论:“全民Zaha”。看到这种评论感觉挺可悲的,不,挺可怜的。这些看见曲线就Zaha,看不懂了就参数化挂在嘴边的。恩,也算是我上面说的那类不适合做设计的人吧。


@王耀华

我在做这个项目的时候,出发点是人的尺度,是流线,而不再是给我一个场地,任性和装作有道理地画几根漂亮的线,然后生成平面,挤出体块,再加上什么功能。从室内开始着手一个设计,某种角度讲,也是源于一种自信。这就像你想用笔去画一个人物:比较初级的学生是从大型开始找,画辅助线,然后一步一步深入地刻画细节。当你可以胸有成竹之后,你可以从眼睛开始画,仍然可以画出一个生动,准确的人。


Q:在上面的回答中,我们对做一个“耐看的建筑”这个概念点十分的感兴趣并无比赞同,那么你认为怎样才算耐看的建筑,以及在你的理解下如何能够设计出耐看的建筑呢?


A: “耐看”其实就意味着附加了时间这个参考量,一个建筑的好坏放在一个时间的坐标系里去评判。我认为作为设计师,你的设计起码要有高于行业标准5年的前瞻性,太先锋,也许意味着不实际,如果只是追大流,太保守,其实就不能称之为设计师了。然而,一个设计师,或者建筑师的作品,不能仅仅是抓眼球,哗众取宠,基本是“美观,坚固,实用”的标准,更重要的是5年之后,20年之后,甚至100年之后,后人仍然会称赞叫绝。比较简单的例子比如高迪的众多作品,比如伍重的悉尼歌剧院。我想考虑到时间这个裁判的存在的设计会多些慎重和责任感,希望某些“建筑师”少做一些大垃圾吧。




Q:我们能从这个设计项目中发现你对模型相当重视,不仅从小、中、大尺寸分别做了不同规模与表现点的模型,而且还运用了类似CNC等机器加工制作,所以模型对于你的设计过程中而言扮演的是怎样一种角色呢?


A:  卒母托说:“我们需要大学训练出木匠和皮匠,但现在所有建筑师都想成为哲人或艺术家”。我个人比较推崇手工模型,相对来说,3D打印是很高效的技术,但是3D打印的模型其实对建筑师推敲方案、深化设计的意义非常有限,它只是电脑模型的实体化。相反,我认为手工模型制作过程中累计的误差本身,会让你自己对设计有更深的理解。那么在这个具体的项目中,其实我是第一次尝试做实木模型,之前都是PVC材料做模型的。我首先研究了所有可以用的木材(最后选用了五种),其中对柚木的一些知识甚至超过了我们学校的木工,然后我花了1000多买了可能会用到的各种木工工具,恩,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然后就开始了自虐之路。


当年身边的同学和老师应该还记得我做模型时候的疯狂状态,哈哈,还有因为抢时间,部分模型部件我在校外找人加工,结果对方给我加工坏了一个楼梯但是未告知我,给我寄了坏的部件我拿到手里才发现,导致我要重新购置木料,雕刻,还有三次邮寄的时间损耗,恼火的我在学校设计楼中庭对着电话里的厂家咆哮……



Q:电脑软件在本次设计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

A: 我认为所有软件只是工具,反而草图,手绘甚至比软件还重要,思考在前,手随其后。当然这也是rhino建模特点决定的,要是Maya也许思维没到手先到了。


Q:整个设计中有发生过哪些有趣或者独特的片段或故事,可以和我们分享吗?


A: 哈哈,这是小编使坏了,因为我们私下聊的时候我有吐槽过。


那么我说几点能说的吧:这个毕设开题,导师晚了3个月,我在那三个月空档期,读完了《乔布斯传》。所以我整个毕设用了两个半月不到,恩,我很拼。因为大部分人也许只是想做个毕设顺利毕业。我个人而言,也许是因为之前休学一年,想证明一下自己的心理作祟,也许深层次的原因是我知道也许这是我这辈子唯一的毕设,如果我不出国深造的话。所以我毕设做完了,要我父母来看,当时还没高铁啊,来一趟要十四个半小时。我说,一定要来啊,我结婚都不一定一辈子一次,我毕设一辈子一次呀。


我的朋友圈记录

具体关于设计呢,恩,我画了5CM厚的草图,整个方案推敲,然后老师要求做500的模型,我做了50,100,500,三个模型,其中虽然动用各种资源找帮手,但是自己完成了80%以上的工作量吧。结果是:我用一般人一半时间,做了别人十倍工作量吧,甚至最后还自己拍摄了20G的视频素材,并自学剪辑,自己剪辑了一下。当然,也感谢那些在我做毕设最困难的时候帮助过我的小伙伴们,比如当时老韩直接甩给我1W元,替我解围,说支持我一定要做下去。还有那么多帮我做模型的小伙伴,都是在我自己以为快坚持不住的时候伸出援手。


当时的想法很简单:我要做出一个对得起自己,不会让自己因留有遗憾而后悔的毕设,我想我做到了。



大家有想要说的话或者对于设计师的提问都可以在下方留言区踊跃发言哈~Bye~




文字:肃画 (ADWANGStudio)

图片:肃画(ADWANGStudio)

校稿:王祥



版权声明

原创文章,谢绝擅自转载

如需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

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盗用必究


往期精彩回顾(点击文字转至文章)

暗黑裂变|来自地狱的同济大三博物馆设计

记同济一份全票课程设计的前世今生

老师让你考虑气候,你只会用Ecotect?

数字工作营跨界盛宴,库哈斯侄子等一线大咖来袭

流动的金属|超薄板材空间结构建造记

高技派 | 同济史上最复杂烧脑的商业综合体设计

记一个同济本科最苦最虐Studio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在上海买下300平米别墅,如何打造成建筑师梦想精神家园?

手工艺已死——高精度信息时代的设计与建造进化

10 ZHACODE|扎哈背后的神秘部队开始亮相

11 摄影专访 | 空间诗意:建筑师的造梦之旅

12 同济热力学建筑Studio| 中期成果=上海图书馆竞赛二等奖!

13 同济建筑天团+MVRDV主创亲临指导=史无前例的盗梦空间!

14 建筑界的Beatles| Superstudio:国际大师们的启蒙催化剂

15 暴改火车站占德国报纸头条!同济小姐姐获柏林gmp实习敲门砖

16 如何从建筑系学生进化成技术宅,阅读前请尽可能撑开你的脑洞

17 TransAxis拖延已久终于写出了年终总结

18 840元票价放飞了我的想象力|设计上海在建筑学生眼中是什么样的?

19 银蛇狂舞|集颜值与高技于一身的同济全票商业综合体

20 足球场之燃——看同济毕设第一名是如何诞生的

21 结构决定形式|墨尔本大学MSD Studio拱壳结构教学实践

22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莫过于和你在这里洗个澡!

23 同济现实魔幻主义史诗级毕设——进击的豫园!

24 能量即正义 | AS+结合自然力量的设计

25 大二天才学妹的“叛逆之路”|梦幻幼儿园震撼来袭!

26 形由力生|天大学长和你聊一聊关于拱壳的那些事儿

27 同济建造节金奖 | 大一新生初体验之奇妙的编织空间!

28 有时候,建筑师捣腾了半天还不如村民机智?

29 数字“春晓苏堤”拯救“不开心”的西湖!




我们是与你一起在探索建筑的路上同行的伙伴
我们想和你谈天说地,尬聊也可以

TransAxis

合作联系 :wangxiang_521(微信)

邮箱:392501599@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